關於控制感

關於控制感

控制感,又稱為自主性(Self-agency),指的是個人對自我行為的控制與選擇的知覺。它是我們基本需求的一部分,卻常常被忽略。當個體感受到行動是由自身自由意志發起時,便會產生控制感。

若我們擁有對生活、情緒、環境的主控權,就會更為自信、自在。相反地,若常常「失去控制感」,就像人被丟進非洲草原裡,因為所有事情都無法被預測、控制,所以會陷入焦慮、感到焦躁不安。

三個核心因子

控制感由三個因子組成:

  1. 自主的意願
  2. 完成事情的能力
  3. 能照自己的步調採取行動

如果這三個因子被剝奪,就會感到失控。以下是幾個我在諮商中常跟個案舉的例子:

1. 自主的意願

本來想打掃房間,但在你開工之前,爸媽搶先一步叫你去打掃房間,這時你可能就不想打掃了,因為那一刻你自主的意願就好像被剝奪了。

2. 完成事情的能力

事情超越你能勝任的範疇:在很短的時間完成很難的報告、做你不擅長的事、每個月的支出很緊繃或是Literally 被丟到非洲草原。

吃宵夜嗎? 你當宵夜

3. 能照自己的步調採取行動

以去健身房運動來說,就算我有意願要去、有能力完成,但若後面接著有行程導致我會心理上覺得有點趕,就算時間客觀上是夠的,我還是會感到焦躁、失去控制感。

又或者,老闆總是要你按照他的方式完成工作,也會讓你感到不舒服。


自我評分與內在需求

從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控制感的標準並非完全源自生活的客觀狀態,而更像是我們對生活掌握度的「自我評分」。兩個生活模式、際遇完全相同的人,對自己的控制感評估可能截然不同。

此外,控制感是我們的內在基本需求。就像長期壓抑的意志力終會爆發一樣,當生活中長期失去控制,我們的心靈也會透過代償的方式在其他地方滿足控制需求。

例如老闆管很多,工作上也沒有奪回控制的可能,我們就透過大吃、拖延、報復性熬夜等行為增加對生活的「主控權」。如你所想,這些行為會產生負面影響:增加身體負擔、產能下滑、事情累積更多,導致生活更失控。我們奪回控制感的方式雖短暫了滿足控制需求,但卻讓生活更失控,產生負面循環。


心理健康與控制感

控制感是個人發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子。當個人具有高度的控制感時,更可能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意,並能夠在面對困難時作出積極的選擇。由於控制感屬於主觀感受,有時即便客觀環境的條件不錯,但仍可能感覺不太舒適,無論如何嘗試改變,情況似乎也未見明顯改善。

就像前面打掃和運動的例子不是不想做或不能做,但就覺得很「礙虐 (gāi-gio̍h)」​。諮商很多時候就是幫助個案覺察是什麼因素讓他們失去控制感,一旦找到關鍵因素,並用較為健康的方式滿足控制需求,即使生活沒有大改變,情緒也會明顯好轉。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你可以選擇按下方的拍手,或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作者的文章。為了提供免費、無廣告的優質創作,贊助將用於網站營運以及購買書籍 ,感謝您的支持!

發表回應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