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囚西門》裡的鬼在完成遺願後退去,其實我們心中的「鬼」也是。

身為興趣使然的諮商心理師,我也追了這部以心理師為主角的台劇《魂囚西門》。(不過他是臨床心理師啦)

雖然劇中的心理師跟我想的有點不一樣 (?

但可以理解為了戲劇效果,會有些和實際上不盡相同的設定。

就算和期待的有些落差,
但這樣的劇對於推廣心理諮商仍是很正面的,所以我也一直沒打算動筆寫些什麼。(敬騰!就都交給你了!)

直到…

以下有雷有雷

還想享受劇情的朋友請速速離去

直到第五集的大和解

不管是金發還是奶奶的Part,他們在完成「生前」的遺憾之後,就安心離去了。

其實只要桌子、椅子、衛生紙就可以開業了

除了橋段本身讓人感動外,也因為和自己的工作經驗有連結,所以感覺突然被拉進劇中…

這些鬼…

我是不是看過!?

心「理」有鬼

這邊讓我們聊聊諮商實務中「未竟事務」

根據完形治療學派的假設,人們未完成的需求或經驗,

例如…
– 小時候媽媽不給你買的玩具。
– 被嗆之後一直沒嗆回去憋在那邊。
– 沒能見到家人最後一面。

會使心理能量淤積,情緒無法恢復常態。

詳細請看教育維基:未竟事務

還是太多?
好啦,我截一下。

未竟事務將會一直持續存在著,直到個體妥善面對、處理予之處理後才算「完成」。若累積到相當強度時,個體陷入偏激、苦悶狀態,以及自我打擊無法自拔,也容易發生偏差或異常行為。 摘自《教育百科》

心中沒完成的情緒、不甘心,會一直「塞」在那邊,造成情緒堆積,
使我們時不時想起那件「未完成」的心事。


夜半時分突然想起、驚醒

案主的未竟事務,確實就像他們心中的鬼魂,揮之不去。
唯有充分經驗與處理這些未竟事務,他們才會「安心離開」。

所以看著劇中角色把自己的內心歷程走完,放下心中的「那件事」,我也想起在晤談室裡看到案主放下的那種感動時刻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臣亮言:

心理師不可能會通靈吧…

在實際的諮商場域,我們不可能招喚死去的爺爺
一般來說是靠著心理師的催化*,完成這些未竟事務。

*因為是案主本人要去經驗這個未竟事務,所以心理師能做的不是把未竟事務「變不見」,而是從旁協助案主、催化案主經歷它。

而這個情境最常使用的技術,就叫做「空椅法」。

空椅法透過模擬這個可能無法完成的對話場景

讓案主把內心一直沒說出的話說出來,完成自己內心的未竟事務。

而這個最重要的療效因子,就是你「真的」用你對對方說話的心理狀態(此時此刻),把那些話說出來。

光用想的和實際講出來,效果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遠啊啊啊!


另一部公視熱門台劇《通靈少女》裡主角讓人附身,協助求助者把內心想說的話說完也是類似的道理。(觀落陰好科學 !?)

所以啦,當你在夜半時分,又想起那個讓你難以忘懷的「鬼」,試著不要趕走它,把你想說的話、想感受的經驗,好好說完、走完吧!

延伸閱讀

  1. 諮商心理師和臨床心理師哪裡不同?
  2. 未竟事務
  3. 空椅法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按下方的拍手,或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作者。為了持續提供免費、無廣告的優質創作,贊助將用於網站營運以及購買書籍、文本 ,感謝您的支持!

發表回應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