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改寫自《傑的不錯 Podcast》的逐字稿,如果你喜歡這些內容,歡迎你開始定期收聽本節目。
在人際互動中,我們偶爾會遇到以下情況:
當我們分享生活點滴或心中的掙扎時,對方卻不分青紅皂白地給予建議,甚至帶有說教的意味。這不僅讓人感到不舒服,也常讓我們困惑:為什麼他們會這樣說?與其直接貼上對方是糟糕的標籤,說教行為背後的其實有很多潛藏的心理動力組成,本文嘗試介紹常見的說教情境以及背後的心理運作。
近年社群媒體上常常討論的是由性別角色產生的「男性說教」(Mansplaining),但除了單純性別權力位置引發的說教行為,其實還有許多不同的可能性。
例如,有位電玩迷最近分享了自己對於是否購買新上市Switch 2的內心掙扎。他近期工作忙碌,即使買了遊戲機也沒時間玩,且想要的遊戲尚未發售,擔心遊戲機買來只是閒置,保固期也會白白浪費。然而,當他在社群媒體分享這份「天人交戰」的心得後,卻收到類似「才一萬多塊的東西還要算東算西,你還不如趕快去賺錢」的回應。留言者並未了解他煩惱的實際重點與脈絡,但卻能快速地對於網路另一端陌生人提出評價,這也是常見的「說教」情境。

以下是一些經典案例:
• 美國作家與書展男士:一位美國女性作家在書展聚會上,被一位男士滔滔不絕地「指導」她對某本書的看法,但男士的見解不僅空洞,甚至與書的內容不符。諷刺的是,這位女性正是那本書的「作者」。
• 台灣女性棒球YouTuber:一位女性棒球YouTuber分享投球訓練影片後,有不具棒球背景的男性球迷留言「指導」她的投球動作。儘管她已接受專業教練指導,且動作可能因身體機制差異而略有不同,這位球迷仍留下這類評論。
• 父母的「指導」:當子女與父母分享工作或感情煩惱時,父母經常會立刻給出「你應該怎麼做」的建議,而非單純傾聽。尤其在討論到生涯或感情等敏感議題時,這種反應會更為強烈。
感到不適可能是最直接的情緒,因為對方似乎在不了解前因後果的情況下,急於給出建議或批評。但在這種幾近「反射」的回應背後,也會讓人有些許困惑。

「說教」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力
當一個人出現「說教」行為時,通常是因為其內在有某些情緒被「擾動」了,而他們必須透過做出一些「行動化」(acting out)來處理無法消化的內在感受。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 說教者感受到的情緒擾動
說教者在當下做出「說教」行為,往往是由於多種內在感受的觸發:
自我價值的展現(Self-worth display):看見可以展現自我價值的時刻,因為時間窗口有限,就算有些不適當但仍然要把握機會表達,是一種類似「搶答」的心態,希望透過展示知識、能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書展男士滔滔不絕的行為,便可能是這種需求的展現。
難以接受的情緒或內心擔憂:當面對與自己價值觀不符的觀點時(例如討論劈腿、政治、買房租房、股票投資等),說教者內在可能感到不適或被否定。他們感覺自己的「信仰」被動搖,必須透過「批評」或「教育」來改變他人,以讓自己的世界觀不要被外在撼動。

喜歡或想要建立連結(隱性表達):在某些「男性說教」的情況下,行為者可能實際上是對對方有好感,卻不知如何恰當地表達愛慕。他們可能不小心使用了「批評」或「炫耀知識」的方式來吸引對方注意,在對方眼中留下好印象。這種現象在「直男行為研究社」中也很常見,男生批評女生,往往是源於對對方有興趣,卻笨拙地透過「下指導棋」來建立連結。
對他人(尤其是親近的人)的擔心與著急:父母對子女的說教,往往源於對子女未來或當下困境的「擔心」與「著急」。當他們聽到可能影響子女生涯或感情的分享時,內心的焦慮被引發,便會急著催促子女去解決問題,以此平息自己的不安。
2. 為何會選擇以「說教」表達感受?
在複雜的內在感受以及沒有適當的語言表達的內外夾擊下,說教成為一種安全、有退路的表達與消化情緒方式,底下的運作機制可能有:
防衛機制與處理內在不適
說教行為背後對當事人來說通常是一種「無以名狀的不適」,這種不舒服有時連當事人自己都不知道。當內在感到不適或價值觀被挑戰時,人們會帶刺地用「推開或批評」的方式來表達。這是一種試圖改變環境或讓他人退開來讓處理情緒的策略,因為消化自己的感覺和價值觀通常更困難。
缺乏自我覺察與情緒消化能力
說教者往往不太能夠自我覺察,無法辨識出自己內在的焦慮或擾動。他們會將自己的說教行為合理化為「理性分析」或「好心建議」。當他們無法在內心消化這些不舒服的情緒時,便會將其「往外甩、往外丟」,試圖透過改變外在環境來達到內心的平靜。
做為有退路的人際模式
這是說教行為最常見的動機之一。直接表達情感(如生氣、脆弱或喜歡)是沒有退路的,可能面臨被拒絕、嘲笑的風險。而「說教」則可以偽裝成好意或理智。如果對方接受,目的達成;如果對方感到不舒服,說教者也可以退一步說「我只是好心跟你講一下而已啊」或「我就是關心你而已啊」,以此避免直接面對自己的情緒或可能造成的負面反應。這是一種無法達到目的,但確可以避免內在受傷的應對方式。
多重情緒同時湧出,導致表達失焦
很多時候,說教者在當下可能同時有多於兩種感受或需求。例如,父母的「關心」與「著急」同時出現,或追求者的「喜歡」與「展現自我」同時出現。當這些難以表達的情緒試圖從同一個「小洞」同時表達,它們就會「撞在一起」,導致表達方式變得「不合適、不合時宜」,最終成為一種無法同時滿足所有需求的「無效行為」。
理解而非評判:洞察行為背後的複雜心理
理解這些行為的目的不是去評判對錯,或是去貼上「不恰當」或「糟糕」的標籤。而是要將這些看似「有問題的行為」慢速拆解,看清底下複雜的心理動力。
當我們能理解「說教」行為背後,可能包含了自我價值的渴望、對不安的防衛、表達好感的笨拙,甚至是對親近之人的深切關懷時,無論你是那個「說的人」還是「聽的人」,都能減少許多不適感。洞察行為背後的複雜心理,是建立更良好關係的第一步。而若你有類似的困擾,不訪用上述的方法感受看看自己內在的需求,把每個需求用更有效的方式完成。在適當的時機表達愛慕、適合自己的時刻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好,而非在有時間壓力下一次要滿足很多需求,反而會適得其反。
延伸閱讀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你可以選擇按下方的拍手,或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作者的文章。為了提供免費、無廣告的優質創作,贊助將用於網站營運以及購買書籍 ,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