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師和思覺失調患者談什麼?

心理師和思覺失調患者談什麼?

他是思聰,是《與惡》劇中的思覺失調患者
他是思聰,是《與惡》劇中的思覺失調患者

思覺失調症 (Schizophrenia) 近期因為神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而受到大家的關注。由於思覺失調的症狀,和大家一般腦補想像的「神經病」有滿高的相似度,也順勢地造成社會大眾對思覺失調症患者的恐懼以及汙名。

那關於什麼症狀啊、汙名化,我們今天通通都…

不會講!

大家時常對於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療有些誤解,就算是助人工作者也時常搞錯和思覺失調症案主的晤談目標

所以我們今天要跟大家聊聊,諮商心理師到底要和思覺失調症的案主談些什麼、能給他們什麼幫助呢?

嗚嗚嗚嗚嗚

思覺失調的病因

首先帶大家對思覺失調症有些基本的認識。(可以抄課本表示興奮)

思覺失調症的特徵為思考、情緒及行為受到干擾(解構的思考),其意念沒有邏輯上的關聯;錯誤的知覺與注意力;缺乏情緒表達或者有時為不適宜的表達;動作與行為的問題,比如說蓬頭垢面衣衫不整。 

《變態心理學》-雙葉出版社

思覺失調症的成因受到遺傳影響大、好發於成年早期、男性比例略高,大約只有1%的人會患病。(憂鬱症則是5~9%)

所以比起「心理疾病」,思覺失調症更像是…
「和遺傳有關的腦部與神經傳導病變」
─是不是很生理啊。

針對這個「生理」疾病,治療主力絕對是用藥物等比較生理的介入方式協助案主。

既然是「生理」的疾病,所以透過晤談絕對不會「治好」案主。

就跟你斷手斷腳來找心理師談,手也不會長出來啊!
肚子痛要做的第一件事也不會是去找諮商心理師。

那諮商要幹嘛!

因為思覺失調症實在離我們的生活有些距離,
舉個大家比較能理解的例子好了:

失智症

失智症 (Dementia) 是腦部退化的生理疾病,但症狀是發生在心理功能層次 (健忘)。

我有關瓦斯嗎?

除了要穩定看醫生服藥外,前來晤談的案主,絕對不會跟心理師談一談就恢復記憶力,考試考一百分。

如果不能「治療」他,諮商心理師可以做什麼?

諮商心理師可以和案主工作的方向可能有:

1. 怎麼看這個生病的自己

案主對於自己的看法是什麼?
對自己的認識是否還停在那個還沒生病的自己?

對於患病,案主是否能從無法接受(例如劇中的思聰常說:為什麼是我!),轉為接納並與疾病共處。

這部分有點類似我們常聽到的「病識感」。

但不只是這樣而已,這階段的任務除了「知道自己生病」外,還多了一層「認識/接納生病的自己」的味道。(是什麼味道 XD)

你以為我要PO嘉明的味道嗎,哼哼

2. 抒發生活遭受的對待與壓力

失智症的案主,在生活中可能會因為他的症狀而遭受很多來自他人與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可能會被家人嫌棄忘東忘西、不耐煩,以及因為自己忘記帶車票,而錯過火車等負面情緒。

或思聰常提到的:你們不能把我當正常人看嗎!

情緒過不去,理性出不來。

如果無法好好處理因為生病而產生的後續負面情緒,案主是無法往前走的。也因此這部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急不得、急不得。

(思聰就是在這邊GG的)

3. 發展面對生活上困難的技巧

知道自己怎麼了,情緒也趨向緩和,再來才可以想怎麼辦。

失智症來說,案主可能需要為自己設想好解決方案,例如在家裡信箱放一把鑰匙,或是告訴自己家人「我一定會忘記」,用比較有效的溝通請他們協助提醒,把症狀對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

而對思覺失調症的案主來說,除了知道怎麼在症狀發作時自處,如何和身邊的家人、朋友溝通自己的病況,知道什麼是合宜/不合宜行為的「社交技巧訓練」,甚至是邀請案主的家人一起進行家族治療,除了抒發彼此的情緒外也可以學習如何與案主互動,都是非常好的介入方式。

而上述的數種晤談方向,我們稱之為社會心理介入


好啦,諮商好像真的滿棒的

其實所有重症精神疾病的患者遇到的都是類似的困境。

不管你有沒有看《與惡》,我們肯定知道要診斷病人、給藥是相對容易的。最困難的總是他們如何接納自己並回歸社會的這步。

就算不能「治癒」某些疾病,心理諮商還是在病患的恢復過程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研究也確實顯示,思覺失調症的患者透過藥物治療搭配社會心理介入,有最好的恢復程度。

如果你身邊正好有類似困擾的朋友,就算你不是助人工作者,也希望這篇文章的視角,能讓大家知道患者本身除了「治病」以外,可能需要的幫助是什麼,一起協助他們,打造一個對他們友善的社會喔。(顯示為浮誇)

憨孫~我只是睡著辣!

《延伸閱讀

  1. 思覺失調症
  2. 失智症
  3. 從房思琪到應思聰:我們離精神疾病去污名還有多遠?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按下方的拍手,或請作者喝杯咖啡支持作者。為了持續提供免費、無廣告的優質創作,贊助將用於網站營運以及購買書籍、文本 ,感謝您的支持!

發表回應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返回頂端